玫瑰古蹟的生命歷程

※本網站所有圖文之版權均為財團法人台北市蔡瑞月文化基金會所有,請勿下載、重製使用,如需使用相關資料,請與本基金會聯絡。

蔡瑞月,台灣現代舞開拓者的故事,乃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日本出發。蔡瑞月遠赴日本學舞,適逢新舞蹈運動時期,在那裏接觸到新的舞蹈形式–舞蹈詩。她的兩個啟蒙老師分別為石井漠與石井綠,帶領著蔡瑞月巡迴日本與東南亞,完成近上千場的公演演出。 

蔡瑞月出生於1921年的台灣台南,時值台灣日治時期期間(1895-1945)。

高中時期就讀於台南第二女高,在日據時期的台南,僅次於專供日本人子女就學的台南第一女高。

蔡瑞月是個愛跳舞的女孩,但因為身形嬌小,在學校老師的鼓勵下進入弓箭部以鍛鍊體魄。

高中時期的她,在一次石井漠舞團於台南宮古座的演出中,學舞的想法開始萌芽。

高中畢業的蔡瑞月,由於對舞蹈的渴望,毅然決定前往日本拜師學舞,她的老師是當時知名的日本舞蹈家–石井漠(石井漠舞踊學校)。

離開石井漠舞團之後,蔡瑞月專心師事石井漠的門徒–石井綠,是她舞蹈學習生涯中最充實的一段日子。

《豐年祭》石井綠(左二)蔡瑞月(右二)。

這是在南洋巡演的軍艦上的合影,石井綠(前排右六)蔡瑞月(二排右五)。

戰爭結束後,蔡瑞月回到台灣,開設舞蹈學校,展開台灣舞蹈運動。隔年就遇上台灣的「二二八.白色恐怖事件」。蔡瑞月的生命故事從此與台灣的舞蹈史和近代人權發展史交疊,記錄著台灣的傷痕歷史,並在蔡瑞月舞蹈研究社被指定為市定古蹟之後,從國際舞蹈交流與文化論壇(人權運動)這兩個脈絡,在這個基地上發展台灣文化復權運動。 

1947年,從日本回到台灣的第二年,蔡瑞月與任教於台灣大學中文系的詩人雷石榆教授結縭,並設立了台北第一所舞蹈社,培育許多台灣優秀舞蹈家。

1949年,蔡瑞月汲取來自台灣原住民的靈感,創作出經典舞碼《追》。

1947年,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進入白色恐怖時期,蔡瑞月本應幸福的人生因而蒙上陰影。

雷石榆遭到流放,蔡瑞月受牽連於1949年被關押,之後並送往綠島監獄,夫妻各分東西,更被迫與孩子分離。

即便白色恐怖時期身繫牢獄,出獄後長期受到監視,蔡瑞月堅持以生命投注舞蹈,在台灣這片曾是「舞蹈荒漠」的土地上,為國際交流及藝術文化紮根貢獻不輟。

1960年在日本東京九段會館的交流公演,是第一次台灣舞蹈團將中華民族舞蹈帶到日本。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成為戰後許多國外舞團來台巡演時拜訪交流的重要機構。早期除了日本,也及於韓國、泰國、越南、美國及澳洲等地。

1994年,因台北捷運工程施工之故,舞蹈社面臨拆除的命運。藝術家和藝文界發起了「向蔡瑞月致敬」和「一九九四藝術運動」,搶救文化遺產。這是第一次跨領域的、用藝術表達抗議的運動,有兩百多人參與,其中有蕭渥廷等三位舞者,在高空中飄盪二十四小時。

台北藝術運動名為「從這個黃昏到另一個黃昏」,希望爭取將舞蹈社保留為一個「藝術文化特區」,讓這個充滿歷史與記憶的地方能夠被留下,並爭取一個在都市中的藝文空間。很幸運的,在經過包括了台北藝術運動及後來許許多多的行動與抗爭後,舞蹈社這個難得的空間,被保存了下來。

舞蹈社曾是蔡老師生前編舞、教舞的地方,也是她與兒子雷大鵬一起生活、思念夫婿雷石榆(1911-1996)的所在。全盛時期收了400多位學生,蔡老師的學生回憶,從早到晚「地板都沒有停過!」

戰爭結束後,蔡瑞月回到台灣,開設舞蹈學校,展開台灣舞蹈運動。隔年就遇上台灣的「二二八事件」。蔡瑞月的生命故事從此與台灣的舞蹈史和近代人權發展史交疊,記錄著台灣的傷痕歷史,並在蔡瑞月舞蹈研究社被指定為市定古蹟之後,從國際舞蹈交流與文化論壇(人權運動)這兩個脈絡,在這個基地上發展台灣文化復權運動。 

1999年蔡瑞月舞蹈研究社被指定為市定古蹟。直至今日,「國際舞蹈交流」與「文化論壇(人權運動)」乃成為兩大重要的脈絡,在此基地上發展台灣文化復權運動。

2005年蔡瑞月逝世,她留下的舞蹈社是台灣現代舞蹈運動的見證。身為台灣舞蹈前輩的蔡瑞月為藝術奉獻一生,自2006年開始,藝文界發起籌辦蔡瑞月國際舞蹈節,獻上最崇高的敬意,每年與國內外團體持續進行文化交流,讓後人得以繼續在此譜寫生命篇章。

歷屆蔡瑞月國際舞蹈節的開幕記者會,由原住民牧師帶領進行文化繞行,眾人手握祝福的象徵–芒草,揭開序幕。

透過繞行的祈福儀式,召喚社會重視海內外重大的議題與事件,並凝聚NGO團體的力量,向世人發聲。

每年邀請到的是台日美韓澳國際大師的經典舞作,歷史悠久。這是蔡瑞月師承的舞蹈家,日本現代舞之父–石井漠的作品,充滿哲理性的舞蹈表現。作品透過笛法師與破戒僧的故事講述人性的光明與黑暗。而歷年的舞蹈節展現了的是一段台灣舞蹈的歷史與傳承。

以著名的歌舞伎舞踊劇「京鹿子娘道成寺」為根本所創作的作品。編舞家石井漠節選出故事裡「少女化身蛇妖」的橋段作為素材,配上作曲家齊藤佳三的音樂,將其意象自由發展延伸,最後創作出與原故事氛圍截然不同的舞《蛇精》。

與蔡瑞月有著超越半甲子情誼的石井綠作品《四壁》表現出因自己的私心,在四周築起一道道的牆包圍著自己。

編舞家石井綠,選用巴哈的《布蘭 登堡協奏曲》所創作的舞作,作品中所呈現的意象,正好與日本知名詩人高村光太郎的詩作〈布蘭登堡〉不謀而合。

日本國寶級舞蹈家折田克子的作品《心》渴望與大自然和平共存的吶喊。

《間奏曲》孩子與生俱來的玩樂童心是最精彩的肢體表達,即使長大成人也不應遺忘的這種表現能力正是舞蹈的根源。這是一支藉由純粹動作的不斷接續所連結而成的互動式舞蹈。

《漂流的詠嘆調》思考當代國家與人民的關係,舞群們演繹尋找方向的船,象徵國家般的大船駛往未知。對應個人是「希望之船」,不怕任何阻礙都需團結一致,勇往直前。

《追》以台灣原住民為題材,指原住民和一隻山林中的動物,以兩者的互動呈現台灣山林原始豐沛的動能。表面上看是獵人在追鹿,但更重要的是逐鹿的歷程,象徵台灣對主體性的追求。

除了經典舞碼的演出,舞蹈社也會關注當代社會議題,創作出結合舞蹈與戲劇的作品,希望藉由舞蹈為大家的環境、土地權力發聲,並藉此機會讓人們能夠反省。

《晨星》舞作呈現日落到日出之間,古老的儀式跳著、唱著充滿祖靈力量的歌舞,訴說著生死的循環不息,不斷地提醒我們關於人性、 生命以及人與自然間和諧的重要性。

《車諾比的悲鳴》 是舞蹈用身體的力量述說對土地及社會的關懷,以舞作來控訴核能對人類與環境的傷害,要世人正視哭泣的大地,並以謙卑的姿態善待土地自然。

澳洲編舞家伊麗莎白.陶曼以舞作《絲蛾》表達,人類只是土地的一部分,而不是擁有者。

作品描述黑人生活在現代都市下所受到的衝擊。

美國黑人人權舞蹈家埃立歐的經典舞碼《不被愛的女人們》,深刻描述身處殖民地的痛苦。

美國黑人人權舞蹈大師埃立歐,以鄭南榕追求言論自由自焚事蹟為本,創作台灣史詩舞作《那個時代》,舞蹈內容展現出白色恐怖氛圍底下人們恐慌的情緒與受壓迫者的痛苦,展現了我們自己的主張,說明的台灣人的民族性,一種勇敢的象徵。

《Morning Without Sunrise》描述的是敢言的反對種族歧視論的領袖,曼德拉的事蹟。

李愛珠–韓國第27號國家無形文化遺產「僧舞」名家(1996年指定),2019年在舞蹈研究社演出韓國傳統舞蹈《太平舞》,認為舞蹈和政治是合而為一,將政治相關元素、意識還有文化底蘊融入在自己的舞蹈中,形成獨特的「抗爭舞」,透過舞蹈來撫平人們的傷口。

她的人權舞蹈與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的理念相符,由於她的來台演出,為舞蹈節增色不少,並為台灣民間與藝文界的一大消息,在2019年引起各界廣泛討論及注意。

舞蹈節期間,演出後舉行的學者對話與論壇深化了舞作欣賞的視野,也強化了舞蹈藝術與人權社會的連結,並激盪出新的思維,為台灣的舞蹈運動繼續寫下新的歷史紀錄。

每年舞蹈節前夕,一篇篇的訪談,一頁頁的紀錄,集結成冊後出版,是舞蹈社的傳統,也是我們對蔡瑞月的紀念儀式,承襲蔡瑞月對土地及舞蹈的熱愛,綿延不斷。

國際舞蹈節扮演了國際與台灣舞蹈交流的重要媒介,持續引進國外舞團及編舞家的經典舞作、新銳創作,讓台灣舞蹈藝術欣賞能有更多元視角。蔡瑞月的老師,石井綠在過去10幾年當中,從未缺席過,直到2018年仙逝為止。

而今,國際舞蹈節傳承永續蔡瑞月女士的精神意涵—藝術結合生活,使舞蹈藝術與平民社會互動,為都會提供文化生活座標,並透過大型國際交流的規模,提升了台灣於國際的能見度。

2019年更邀請到韓國傳統舞蹈大師李愛珠與具代表性的樂團,再次打開與韓國的交流篇章。

舞蹈研究社承襲蔡瑞月的核心價值《土地.舞蹈.愛》,在人權與藝術舞蹈上持續進行社會參與,並希望透過文化論壇將台灣文化發展史上,許多如蔡瑞月的代表人物,為台灣的文學、音樂、美術、影像、宗教、醫學等領域,奉獻生命、傳承文化,累積豐富的人文資產的重要的故事與歷史留存並活化,未來也會不斷地努力下去

自2004年至今,舞蹈社舉辦過大大小小無數的文化論壇,集結各領域的學者專家與重要人士,在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的基地上關懷台灣社會、傳承台灣歷史。

2010年第五屆舞蹈節,製作「回到大自然的家」主題系列,透過舞蹈藝術、建屋行動演出,結合行動實踐、進行環境文化交流,帶領民眾思索台灣環境應有的公平正義。

對原住民的關懷,是舞蹈節每一年的重要議題。在災害過後,更讓人反省,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究竟什麼才是最適當的生活方式。

國外有史懷哲醫師,台灣則有王金河醫師,一生為治療烏腳病患提供人道醫療。

第六屆舞蹈節文化論壇結合醫學院教育,醫療宣教服務等面向,並以影像裝置展、戲劇、舞蹈、論壇等方式,與當前的台灣社會進行連結與探討,找回台灣最應珍視的醫療傳道精神。

從前人的故事,學習委身、感受愛與救贖。在面對重建消失價值的迫切之下,重新找回精神典範。

2012年第六屆蔡瑞月國際舞蹈節文化論壇,希望透過革命者史明的一生,喚起台灣社會對台灣前途的熱情與意志,一同為台灣未來奮鬥、打拼。

史明最重要的史觀,在於強調應該以台灣人勞苦大眾的立場,來觀察台灣社會各個階段的形成發展。

第七屆蔡瑞月國際舞蹈節文化論壇紀念為台灣人的言論自由自焚犧牲的鄭南榕先生。

透過行動劇,以腳踩象徵威權的藩籬高牆,宣示為自由民主反抗壓迫的決心。

慶祝勵馨基金會30周年,1995年10月蔡瑞月文化基金會與勵馨基金會合作演出《城市少女歷險記》。

女舞者們以象徵物質世界對雛妓的誘惑般地舔著棉花糖,坐在紅色的椅子上,張大嘴塞進一個個包子,一直機械化的咀嚼直到精疲力竭。

這次活動藉由藝術間接的感染力來教育一般社會大眾,並喚醒女性集體意識。社會運動不再同等於赤裸裸的街頭肉搏戰,它的形式可以更多元。而藝術也不必居首表演殿堂,它可以擴大為社會行動,並走入人群和民眾對話。

每年舉辦的失色的紅草莓是校園安全文化工程,教導孩子自己幫助自己遠離成人陷阱,如毒品、幫派、暴力、酒精、金錢誘惑和網路成癮。

2014年,由民間各團體組成的「全面廢核大隊」進行反核遊行,蔡瑞月舞蹈研究社演出「恐怖核爆、地獄浩劫」反核舞碼,在遊行隊伍出發後,一步步跟著隊伍舞出核災後的夢魘。

歷年來舞蹈研究社不斷支持反核議題,反核藝術行動從1999年延續到2014年,表達了舞蹈研究社堅決反核的立場。

台灣三一八學運期間,聲援圖博人權議題的團體也來到舞蹈社,共同抵抗紅色霸權,為圖博僧尼遭辱以自焚控訴、新疆維吾爾族遭集體軟禁於再教育營等事件盡一份力量。

2014年文化運動–自己的文化自己救的六大議題之一。

2014年,為紀念舞蹈社保存二十周年,邀請跨領域NGO團體與藝文工作者帶來24小時的短講與演出。

2014年文化運動–自己的文化自己救的六大議題之一。

2014年,為紀念舞蹈社保存二十周年,邀請跨領域NGO團體與藝文工作者帶來24小時的短講與演出。

2014年,為紀念舞蹈社保存二十周年,邀請跨領域NGO團體與藝文工作者帶來24小時的短講與演出。

其中由從事台獨運動的蔡丁貴教授,跟參與318反黑箱服貿運動的學生林飛帆,針對主權、人權進行對談。

2014年文化運動–自己的文化自己救的六大議題之一。

2017年,二二八事件七十周年,舞蹈研究社與多個團體發起紀念行動,號召民眾走上街頭,呼籲轉型正義,提醒當局公布真相並釐清責任。

遊行隊伍最後來到行政院前廣場,進行為罹難者的哀悼儀式。

台灣公民李明哲先生遭到中國關押,無法與家人團聚見面,民間發起李明哲救援大隊加以聲援。

2019年,六四事件三十周年,舞蹈社以行動劇結合舞蹈,在自由廣場上紀念當時槍聲下失去孩子的悲傷的母親們。

呼籲大眾記憶這段歷史,對抗威權,堅持追求自由民主的信念。

2019年,中國政府提出「逃犯條例修法」引發香港一片嘩然,香港民間發起「反送中」運動。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在台灣以行動劇演出為遊行開場,聲援港人為爭取自由與民主的抗議行動。

港府及其幕後黑手不僅未針對香港民間訴求進行明確回應,甚至大量使用催淚彈和橡膠子彈升級武裝鎮壓,令人回想起二二八事件。台灣深深感受到香港的切身之痛,共同支持香港的民主運動。

2000-04-22

明報周刊封面故事